地址:中國湖北京山經濟開發區永興大道9號
電話:0724-7223090
傳真:0724-7221949
郵編:431800
地址:中國湖北京山經濟開發區永興大道9號
電話:0724-7223090
傳真:0724-7221949
郵編:431800
當前位置:
首頁 ? 新聞動態 ? 養老大數據:超四成老年人退休再就業 半數兒女每月不給父母錢發布時間:2018-10-16
【華興為您關注】社會視點
又逢九月初九,一年一度的重陽敬老節。這一天,你是否會記得擁抱父母,跟他們說一聲:您辛苦了,好好歇歇吧!
根據《維度》不久前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,在父母一輩中,有超過四成仍在為養老工作,僅有24.74%依賴子女贍養來養老……
如此看來,“老有所依,老有所養”這個美好愿景,似乎成為一個特別棘手的難題,而且,現在如此,未來更甚。
養老現狀:
一半依賴退休金,還有一半得繼續工作
早前,關于日韓等發達國家面臨養老困境的報道層出不窮: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萬,約有一半年收入低于生活保護標準;在韓國,有420萬老人為工作奔波,數量甚至比20多歲的打工青年還多……
那么,國內的情況如何?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最新數據及相關資料:截止2015年底,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數量為2.22 億。而全國60歲以上老年在業人口為9235.3 萬人;65歲及以上老年在業人口也增加了1395.4 萬。也就是說,在60歲及以上老人中,有超過四成退休不退業,仍然繼續工作,這項數據與《維度》所做的調查不謀而合。
在《維度》的調查中,目前養老來源一欄,養老退休金、繼續工作這兩個選項可謂并駕齊驅,分別占比41.58%及43.24%。從年齡上看,80、90后的父母多依靠再就業來養老,而60、70的父母大多只能依靠養老金。誠然,隨著歲月增長,即使還想繼續工作,身體也不能支撐了。
三個月前,今年72歲的老王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門衛崗,這個他退休后一干就是十年的工作,“要不是因為做了腎臟手術,我這身體再干五年也不是問題。”在老王看來,這份工作相當輕松,每天只需要守在學校大門口的值班室里,給進出的人員車輛登記一下,每個月就能拿2000多元的工資,在這個五線小城里已算相當不錯。
其實,老王有退休工資,每個月3000出頭,而且早些年做生意存下了一大筆積蓄,按說根本不需要他打工養老。然而,唯一的兒子并不爭氣,不僅“養兒防老”沒得指望,現如今反而還得被啃老。“哎,兒子創業賠了一大筆錢,房子都賣了,連我們那些積蓄都給他還債了,現在一蹶不振的,老婆孩子孫子媳婦,全都擠在家里一起住,要養活這一大家子人,靠我老倆口那點退休金哪夠??!”老王渾濁的眼中,透出許多惆悵,“他(兒子)快點振作起來吧,不然這個家真的要散了……”。
壓力山大:
自顧不暇 年輕人多半不出資給父母養老
老王的兒子大概率是指望不上的,以前不能,今后也很難。雖說老王自身的養老壓力多半源于家庭變故,但即便沒有拖后腿的子女,“養兒防老”的傳統也漸行漸遠。
在《維度》的調查中,當問及每月給父母多少錢養老時,有超過一半的人群選擇了“0元”,占比達到50.31%;若從年齡上看,80后(含85后)中有48.28%每月不給父母錢,90后(不含95后)更高達58.93%。
震驚之余,倒不難理解,并非甘當不肖子孫,實在是自顧不暇。80、90后這一代人,大多已進入上有老、下有小的階段,承受著作為“夾心一代”的壓力,他們不僅需要同時承擔老人和孩子的開銷,還背負著房貸、車貸等各種債務壓力。
前不久,80后北漂小沈的母親住院了,讓他深刻地體會到了來自中年危機的焦灼。35歲的小沈是家中獨生子,在京從事互聯網工作,母親入院時正值所負責項目上線,一天假都請不了。而妻子又出差了,父親還得留在家帶孫子,母親住院陪護成了大問題,小沈只能選擇請護工,并在醫院食堂訂飯。
“我每天下班后趕去看一眼,到醫院都9點了,呆不了多久就得走,因為探視時間只到9點半。”小沈很無奈,他的眼睛里布滿了紅血絲,連日來的奔波,不僅讓他感覺心力憔悴,經濟上也是捉襟見肘。小沈母親沒有社保,現在住院的每一分錢都只能他自掏腰包。“請護工一天就是230元,我媽心疼錢,我還安慰她,說你兒子一天賺這好幾倍,可我沒敢告訴她,住院這一周各種費用加一起,已經花掉了我一個月的工資。”小沈苦笑道。
若不是因為這場病,小沈母親是極其不愿意給兒子添麻煩的。其實,《維度》在深入采訪調查中發現,即便兒女給錢,很多父母也會主動拒絕,或者用另一種方式歸還。而對于某些被爸媽寵在手心的“孩子”們,甚至有不少父母直言:“不啃老就不錯了,哪還指望他(她)養老呢!”。
實際上,除去那些一毛不拔的,每月能出錢給父母養老的,其金額為500元及以下的人群數量是最多的。根據《維度》調查顯示,每個月給父母500及以下養老費的人群占比25.57%,僅次于每月分文不給的。而每月能拿出千元以上的寥寥無幾,總計不過十分之一有余。
在這個現狀下,《維度》調查發現,僅有10.19%的人群認為父母現在的養老生活很幸福。同時,大概也正因此時體會,讓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,彼時養老是靠不上兒女的,《維度》調查顯示,僅有12.89%人群認為子女贍養可作為將來養老來源的選擇之一,而有61.54%的人群都在指望退休金養老。
然而,暫且不論今后可能會面對的國家養老金缺口難題,只需要想想到時拿到手的那點退休金,真的夠花么?一般而言,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基本是當地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%,也就是說,退休后如果只靠養老金,大多數人沒法獲得工作時同等水平的月收入,因此,生活質量下降在所難免。
人老了,錢不夠,這種晚景想想就心酸,那么,為了能過上相對體面的老年生活,從這一刻起,是不是就該有所準備?
未來焦慮:
超三成95后認為500萬夠養老 58.42%人群還沒做準備
如今,關于如何為養老做準備乃至需要準備多少錢的問題眾說紛紜,各種計算之后,有說163萬的,也有說314萬的……而早在2010年,北師大教授鐘偉甚至表明存款1000萬元也未必夠養老。
《維度》此番調查發現,對于這個問題的判斷,與調查人群的收入、年齡、所在地呈現緊密相關性:收入越高、年齡越小、居住城市越接近一線的人群,普遍認為需要更多的錢才足夠養老??梢钥吹?,31.03%的95后認為需要500萬以上;目前每月收入3萬元以上的,77.78%的人群都認為需要500萬以上。
而那些生活在縣城農村的人群,普遍覺得50萬以內就足夠養老,二三線城市的人則多認為需要100萬左右,北上廣的則大多表示得有500萬以上。
那么,怎么才算“夠養老”?“吃糠咽菜”是種養老的方式,過“有品質的老年生活”也是種養老的方式?!毒S度》以為,大多數人自然期望老了之后能過上體面的生活。究竟多少錢才夠?不妨來看一個真實的數據:
如果你打算60歲退休,那么至少也得按80歲死亡來準備養老金,也就是說得準備20年夠花的錢。1991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877元,按這一年的水平計算,只要準備57540元就夠養老了。2017年,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已經漲到101599元,按這一年的水平計算,要準備203萬元才夠養老,已經是20多年前那個數字的35.3倍。想想看,如果你和一個1991年的人說20年后你要準備200萬才能養老,他大概也會覺得聳人聽聞,可事實上這不就成真了嗎?
但是,即便按照200萬來計算,每月工資一萬元,不吃不喝也要存將近17年,先不說有幾個人能存夠,現實的情況是:根本還沒有多少人開始準備。《維度》調查數據顯示,還沒為養老做準備的人群接近六成,占比高達58.42%,準備百萬以上的僅占3.72%。如果按照年齡來看,80后90后們開始做準備的更是寥寥無幾,有近八成90后(不含95后)都未開始準備。
這是因為年輕人們天性樂觀么?并不見得。《維度》調查表明,36.59%的人群對將來的養老問題感到焦慮:感覺壓力山大,真不知道以后自己老時會怎么樣。還有22.25%的人群表示來不及焦慮:“現在日子都過得很難,哪有閑心閑錢考慮以后?”
《維度》在調查中還發現,焦慮是否與年齡和收入掛鉤,60后們多已經做好準備,普遍不焦慮,80后是焦慮與樂觀并存,90后屬于要么焦慮,要么過一天算一天。另一方面,焦慮與否與收入高低呈正比,每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人群,有超過三成表示對未來的養老問題感到焦慮;比較有意思的是,近兩成并無收入來源的人群表示沒啥好擔心的,他們認為“說不定以后國家有新福利”。
眾所周知,如今國家延遲退休政策呼之欲出,但在《維度》看來,即便沒有這樣的政策鼓勵,若干年后的老年人們可能也不得不為了生計,而延遲退休計劃。從現實來看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建立起這樣的認識,《維度》在本次調查中發現,年齡越小的人群,認為今后養老主要靠養老金的比例越低,以95后為例,這項數據比80后少了將近10個百分點。同時,年齡越小的人群認為依賴投資理財、繼續工作的比例越高,其中,51.72%的95后認為解決養老問題需要繼續工作。
“我早就想好了,退休金肯定是不夠花的,存錢養老也是大概率存不上的,指望兒女更是指望不了的。所以,除了趁年輕努力工作加油賺錢,然后多買幾套房、多買幾份保險,我還得好好保養身體,退休以后才能繼續干!”對于未來養老何去何從,今年27歲的林溪作出了這樣的規劃。